对于中国青少年运动能力的缺失,我们可从新闻报道中窥见一二:某地初一班级26名男生中,能做5个以上引体向上的只有2人;对河北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能测试,跑步及引体向上项目的不合格率达到了80%。
运动指标不达标只是一方面,中国青少年的体质问题还能从器官机能的检测中得到反映。
联合国世卫组织201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有6亿人近视。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近视率已突破7成,并且还在上升;小学生的近视率也已接近4成。在青少年近视率方面,中国“雄踞”世界第一。
为了改善下一代的健康问题,中国官方一直在想方设法为青少年减负,提倡全民健身。
在以往,课外辅导费占了很大一部分。尽管学校有满满的课程安排,可很多的学生在周末、在寒暑假依然行走在家和补习班的道路上,放假的时间也只是意味着校内的教室已转向了校外教室而已,他们俨然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在高速不停地运转中,身心疲惫。
而最近发布的双减文件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从近期各项措施传递的精神来看,从教培行业释放出来的市场容量,或许会被体育产业全面“收容”。
在第二部分明确规定,初中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线上课程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且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从而实现“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目标。
对于由此产生的课余时间,文件在第8条专门强调,要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
为了确保这些规定不会沦为一纸空文,文件又在第19条规定,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如此一来,在青少年不运动原因中排名第4位,占比达到26%的“耽误学习时间”有望得到解决。
双减文件中的这些规定,与全民健身计划遥相呼应。
儿童青少年运动不足影响深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健博士在“青少年运动不足,拿什么拯救你?”一文中指出运动不足者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因此,如果说要一定要给孩子们补课的话,其实他们最需要补的课就是体育课了。
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的研究报告表示:体育生以及有运动习惯的学生,为什么自杀现象比较低,因为体育运动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对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锻炼。
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这一点谁都知道,但仔细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从前静态了很多。
打游戏、看电视,屏幕时间支配了孩子的课余生活。那些一天12个小时在户外奔跑、攀爬、游泳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一些孩子来说,即使是校园健身房和体育课都成了他们不感兴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组织的团队运动才能让孩子们好好运动一场。他们能花上一整天来奔跑、运动,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健康、更有食欲、心情更好,同时也能学得更好。
团队精神
在运动场上,孩子们能学会如何轮流上阵、如何等待轮候、如何在输掉比赛的时候不低头、如何对胜利的对手说声恭喜,学会传球,不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自己。
如今,学校会教孩子们,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学会团队协作——这是21世纪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教给孩子的——而一支运动队就是孩子学习团队协作的艺术的最佳场所。
脑力发展
有证据表明,重复的动作不仅能提升大脑的整体功能,对于大脑的执行功能的影响尤其大。
执行功能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冲动、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规划,最终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听起来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正在应对的问题?没错,在美国,有11%的儿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响,而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倍。
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训练来改善问题,而这些训练提供的好处,团队运动几乎都能提供。
增强自信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我感觉良好。而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孩子们需要切实地取得成功,并因为他们的成功而获得赞扬,而不是只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因为那样并不会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们从运动中取得的成就能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继而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主性,在别处想要获得这样的好处可不容易。
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
我国教育大家蔡元培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从科学角度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心理学角度来说,在体育活动中,青少年为完成活动内容,达到活动目的,需要与其他参与活动的个体接触,在接触中对自我行为、形象能力产生自我评价。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会促进积极的自我知觉。
同时,体育活动内容大都由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等自发选择,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一般可以很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可以在活动中寻找到安慰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使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参加体育锻炼者感觉更加轻松,疲劳程度转轻,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样,运动者看起来精神更好,自信心更强,工作学习效率更高,很少感到沮丧,并且健康水平较高。
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体育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是它对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锻炼。”
体育运动是可以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重塑人内在的自我统一性。